孩子在發展中有一個“審美敏感期”,這是孩子正常發育的一個階段,主要表現為孩子審美能力的發展,而這一發展對孩子有著重要的意義,體現在個人魅力、氣質、個性特點上。孩子最需要擁有兩項能力,一個是審美能力,一個是適應能力。審美能力跟專業背景關系不大,因為它通常無法被教授出來,而是靠耳濡目染浸泡出來的。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審美需求,引導孩子形成健康的審美趣味。
1、家長引導孩子形成審美觀念
讓孩子無時無刻能感受到周圍人們對美的追求;讓孩子參與其中,孩子對美的感知和要求,就潛藏在他每一次和爸爸媽媽對裝飾物品的選擇、制作、擺放以及收納之中。
要讓孩子懂得一些簡單的美學知識,知道美的各種表現形式,從而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,讓孩子明白,美也會有個體的差異性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審美觀,你認為是美的,別人不一定就認為是美,“美”這種判斷標準重在自己的內心感受,而不在于相互攀比或與他人的過度一致。

孩子審美意識的發展,跟他們每天能看到什么有直接關系。家里墻上張貼的材料、顏色、大小、順序、張貼之間的間隙多寬多窄、家里各種物品的選擇、擺放等等都有講究,不僅要整齊整潔,還要給孩子美的感受。
整潔的服裝是一份可靠的介紹,孩子只要穿戴整潔,符合其身份,能表現活力就是美。因此,美有很多學問,有很多道理。孩子需要掌握一些美學道理,父母更需鉆研一些美學知識,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體驗美。
美不僅包含了外在美,又包含了內在美,能達到兩者和諧統一的美,勿庸置疑是最理想的“完美”。但是用健康的審美觀塑造自我、創造美好的明天,才能被認為是最美的、最為精彩的。當然,家長想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,首先自身需要具備較正確的審美觀念。
2、帶孩子走到戶外,領略自然之美
初春垂柳、盛夏荷塘、暮秋紅葉、隆冬白雪,四季,色彩,溫度,都能給孩子美的感受,孩子心中對美的感覺和熱愛,也許就來源于他看到大海、星空、火焰的那一瞬間。
3、給孩子的審美觀正確評價
孩子需要的是家長的肯定,而不是我們站在成人的角度對“美”的任何評判。同時,家長也要注重對孩子的審美引導。在“審美敏感期”發展的過程中,家長千萬不要用“不正常”“怪異”等定性的詞語來評價成長中的孩子。
4、帶孩子逛美術館,感受藝術之美
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還可以通過帶孩子逛美術館,感受藝術之美。不用擔心孩子懂不懂還是家長自己懂不懂,藝術作品不是用來看懂的,而是用來感受的。
5、讓孩子在游戲中感受美
孩子在快樂的游戲中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并進行美的創造。幼兒園中的手工制作其實就具備這種美育功能。孩子在動手制作的游戲中,通過把材料進行分類、裁剪、粘貼,等完成一件作品后,可以充分品嘗“我覺得這樣好看我就這樣做”的快樂,這種自己設計、自己表達、自己創造的活動,將促進孩子對美的感受與追求。
放手讓孩子在游戲中自由創作,是培養孩子的審美趣味,促進他們通過思考和實踐把自己對美的理解付諸行動的好方法。此外,讓孩子適當地參加力所能及的飼養和種植活動,以及值日生工作等,都有助于加深他們對美的感受,有利于培養孩子創造美的能力。
|
|